立冬:朔风渐起 养藏护阳 本报记者 王美华 2024年11月07日08:01 |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
小字号
立冬临近,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九资河镇红叶观赏带,乌桕树叶灿烂如霞,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。 王 江摄(人民视觉)
秋冬之交,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流亭街道白沙河入海口湿地,成群苍鹭、红嘴鸥等候鸟在滩涂觅食栖息。 王海滨摄(人民视觉)
“昨夜清霜冷絮裯,纷纷红叶满阶头。”品了橘柚香,赏过银杏黄,人们还惊艳于深秋的瑰丽时,初冬已悄然而至。 今年11月7日为立冬日。此时节,天色苍苍,流岚渺渺,朔风渐起,万物沉静,大自然去繁就简,抱朴守拙。作别秋的丰美,迎接冬的深沉,万物之“藏”,自此开始。 秋意已暮 新冬将至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第一个节气。公历每年11月7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,进入立冬节气。 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立,建始也。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”。在中国北方,此时秋季作物基本收晒完毕,“粮入仓,菜入窖”;一些动物也蛰伏起来,准备开始漫长的冬眠。世间万物一点点安静下来,在潜藏蛰伏中体味冬日悠长,为来年春天的勃发养精蓄锐。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冬天的到来。我国幅员辽阔,南北方气候存在较大差异。气象学上认为,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低于10摄氏度才算入冬。根据这一标准,立冬时节,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已迈入冬季的门槛,而在南方不少地区,浓郁的秋色还在延续,但气温下降趋势日益明显。立冬到小雪节气期间,虽然“秋深渐入冬”,但每当风和日丽,南方往往会出现暖意融融的天气,于是人们把农历十月叫做“小阳春”,此时温暖舒适,令人心旷神怡。 立冬有三候:一候水始冰,二候地始冻,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立冬后,水通常已经能结成冰,从白露、寒露、白霜,再到水始冰,水的不同形态反映了气温的变化趋势;天气越来越冷,大地也开始冻结;“雉”指野鸡一类的大鸟,“蜃”指大的蛤蜊,古人认为野鸡之类的鸟立冬后便成了大蛤,与寒露二候“雀入大水为蛤”对应。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奇妙的想象?这是由于立冬后天气渐寒,野鸡一类的大鸟不太出来活动,水边却可以看见许多外壳的线条、颜色与野鸡相近的蛤,于是古人便想象出野鸡入水化为大蛤的场景,充满了天真的意趣。 秋意已暮,新冬将至,四季轮转到了最后一季,意味着一年即将结束。立冬后,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,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,天气将逐渐趋于寒冷,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,降水的形式开始多样化,有雨、雪、雨夹雪、霰、冰粒等。当有强冷空气影响时,江南地区也会下雪。 “到了立冬节气,阳气潜藏,草木凋零,万物活动趋向于休止,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一种相对缓慢的水平。此时,阴气盛极,寒为阴邪,最易伤阳。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胡馨介绍,冬季主“收藏”,就是要养护好阳气,避免外界的阴寒之气过度消耗体内的阳气,为来年春天做好储备。 迎冬拜冬 补冬有方 立冬,与立春、立夏、立秋并称为“四立”,在古代是“四时八节”之一。在我国古代,立冬不仅是节气,还是重要的节日。立冬这天,天子会率文武百官出郊设坛祭祀,行“迎冬”之礼,并有赐群臣冬衣、矜恤孤寡之制。 在民间,部分地区有祭祖习俗,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百姓还习惯在立冬时备好冬衣,准备防御接下来的冬寒。《清嘉录》记载,清代时,每逢立冬,士大夫会在家拜贺长辈尊者并出门互相拜谒,男女老少都会更换新衣,相互作揖行礼,谓之“拜冬”。 春耕夏耘、秋收冬藏,冬季是享受丰收、休养生息的季节。正所谓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”,劳碌了快一年的人们终于迎来了冬闲。立冬这天,人们以美食进补,犒劳自己的同时抵御寒意,称为“补冬”。 立冬这天,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食俗:在南京,有“一日半根葱,入冬腿带风”的俗语,老南京人认为立冬后吃生葱可以抵抗冬季湿寒,减少疾病的发生;在潮汕地区,有“立冬食蔗齿不痛”的说法,此时甘蔗已经成熟,吃了可以保护牙齿、不上火,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;在福建闽中地区,立冬时流行熬制草根汤,将一些“药食同源”的中药草根和鸡、鸭、兔肉或猪蹄、猪肚等熬制而成的养生汤,有补肾、健胃、强腰膝的功能;在北方,人们习惯立冬这天吃饺子,立冬正是秋冬季节之交,“交子”之时吃饺子,意在新旧交替,祈祐来年好运。 “各地‘补冬’的食物各不相同,但基本都是为了增强体质,抵御寒冬。”胡馨介绍,冬季对应人体的肾,冬季进补的关键是补肾。此时,可适当多吃一些黑色补肾的食材,如黑豆、黑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、黑枣等;日常不宜吃过咸的食物,以防止耗伤肾精,也要少吃性味寒冷的食物,如螃蟹、海虾、西瓜等。 补冬是否意味着大口吃肉?“并不是。冬季进补要先辨明自身体质,根据自身需要,有针对性地滋润和护藏五脏的正气,避免盲目进补、过度进补。”胡馨介绍,中医认为“虚则补之,实则泻之”,虚证分为气虚、血虚、阳虚、阴虚4种基本类型:气虚的人平素气短懒言、容易疲乏、平时汗多,容易感冒,冬补应以健脾补气为主,可以多吃一些山药;血虚的人常头晕、失眠、面色偏白,可以多食用阿胶、大枣等;阳虚的人通常比较怕冷,冬天常手脚冰凉,这类人在冬季可以通过多吃些牛羊肉、喝汤等方法温阳散寒;阴虚体质的人大部分体型偏瘦,容易上火,这类人不适合吃羊肉或者其他辛辣燥热的食物来进补,可适当多吃一些鸭肉、百合等来生津滋阴。 不周风至 天寒人暖 “枫叶欲残看愈好,梅花未动意先香。”尽管气温下降,天气日渐寒冷,秋冬交会之时的景色却堪称绚丽,橙黄橘绿,霜叶缤纷,各种色彩碰撞交织,惹人迷醉。 “落水荷塘满眼枯,西风渐作北风呼。”立冬拉开了冬天的序幕,西北风开始登场了。西北风是朔风,朔是北,朔方是北方;朔又是初、始,朔日就是每月初一。西北风也称“不周风”,“西北不周,方潜藏也”,在潜藏中初始,西北风是对春风的孕育。 从立冬到来年立春这段时间,俗称“冬三月”。胡馨介绍,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,水冰地坼,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也就是说,冬季养生要避寒藏暖,适当早睡晚起,争取在子时(23时到1时)前入睡,子时是阳气最弱、阴气最盛之时,此时睡觉最能养阴,人体潜伏的阳气不受干扰。正常人睡眠时间一般在每天8小时左右,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。同时,尽量避免过早外出晨练,最好等到天亮之后再起床。 “寒邪是冬季主要的致病因素,立冬后一定要注意预防寒邪。”胡馨介绍,立冬时节,常伴随大范围降温,加之北方陆续供暖,室内外温差加大,中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欠佳,对环境温度耐受性差,遇到冷热交替刺激,全身血管收缩,加重心脏负担,容易诱发冠脉痉挛、心绞痛、心肌梗死等疾病,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防寒。 立冬后万物收藏,是否就不再适宜运动?“不是,冬季运动也要注意‘藏’。由于气温降低,人体新陈代谢的速度放缓,此时运动不宜太激烈,除了要注重热身与拉伸之外,还要有3个变化。”胡馨介绍,立冬时节,运动时间要变一变,冬季早晚气温较低,低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,建议冬季晨练时间推迟到9时以后;运动类型要变一变,建议选择幅度较小的室内运动,例如室内跳绳、爬楼梯、做瑜伽、练太极拳等,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;运动目标要变一变,不追求大汗淋漓,只要感觉身体微微发热,就达到了运动目标。 春生,夏长,秋收,冬藏,时节不居,万物有序。冬是贮藏,也是企盼,是蛰伏,也是希望,一岁一枯荣的物候变化里,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。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冬日暖阳吧。 更多精彩内容,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。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(责编:邢郑、孙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