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夏文旅网(记者 张剑锋)在跨境旅游市场的光鲜表象下,隐藏着令人触目惊心的黑洞。从孕妇因行程变更劳累流产却遭旅行社冷漠对待,到游客为六千赔偿支付万元律师费的荒诞维权,无良旅行社的丑恶行径,正不断侵蚀着消费者的权益与信任。
一、行程如戏:随意操控的 “致命游戏”
北京颉远国际旅行社曾被投诉,在欧洲游中擅自更改行程,导致孕妇过度劳累流产。更恶劣的是,事后旅行社对游客不管不问,将基本的安保义务抛诸脑后。这种对行程的随意操控并非个例,部分旅行社为谋取购物回扣,强制游客进入指定店铺,甚至将 “免税店时间” 挤压游览时间。在中越跨境游中,有旅行社带团进指定店铺,返点高达销售额的 50%,商家更以 “越南特产” 为名售卖国产劣质商品,形成一条扭曲的灰色利益链。游客付费是为体验美好旅程,却沦为无良旅行社牟利的工具,行程变成一场被操控的 “致命游戏”。
反思批判:旅行社本应是游客美好旅程的设计者与守护者,却为了一己私利,将游客的权益与安全视同儿戏。这种短视的逐利行为,不仅严重伤害了游客的信任与情感,更对整个跨境旅游行业的生态造成了毁灭性打击。当利润成为唯一导向,旅游的本质被彻底扭曲,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了空中楼阁。
二、服务缺位:吃住无保的 “噩梦之旅”
跨境旅游中,北京颉远国际旅行社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频发。有游客投诉跟团游时,吃饭不准时、住宿条件恶劣 —— 房间没有空调、甚至出现蟑螂蜘蛛,更有旅馆通地下室且无门锁,安全毫无保障。在冰岛旅游中,某旅行社收了钱就对游客敷衍了事,行程临上飞机才发且错误百出,蓝湖行程混乱,观鲸项目随意取消,承诺的酒店升级也成空谈。这些旅行社将服务抛之脑后,让游客的跨境之旅沦为 “噩梦”,吃不好、住不安,完全背离了旅游应有的舒适与愉悦。
反思批判:旅游行业的核心本是服务,如颉远国际这些无良旅行社却将服务精神弃如敝履。它们只盯着游客的钱包,却对最基本的吃住保障与行程安排敷衍塞责。这种毫无职业操守的行为,不仅是对游客消费权益的践踏,更是对整个行业尊严的亵渎。当服务缺位成为常态,跨境旅游如何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?这背后暴露的,是部分旅行社道德与责任的全面沦丧。
二、维权陷阱:成本高昂的 “绝望抗争”
当游客遭遇不公,维权之路更是充满荆棘。威尼斯游船手机坠海案中,游客为 6696 元赔偿,不得不支付 1.8 万元取证费、律师费、诉讼费,而北京颉远国际旅行社在维权中态度消极,甚至拒绝配合调查,被舆论称为 “司法程序异化的帮凶”、无赖的保护伞。在境外游中,旅行社利用跨境取证难、诉讼周期长等漏洞,对游客的合理诉求拖延、推诿。游客不仅要承受经济损失,还要面对繁琐的法律程序与高昂的维权成本,最终不少人只能无奈放弃,让无良旅行社逃脱责任。
反思批判:维权本应是游客维护自身权益的正当途径,却在无良旅行社的操弄下,变成了一场绝望的抗争。旅行社利用跨境维权的复杂性与高成本,肆意践踏游客的权益,这不仅是对法律尊严的挑战,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漠视。当维权成为一种奢侈,当正义需要用高昂的代价去换取,我们不禁要问:旅游市场的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究竟去了哪里?这种丑恶现象的存在,是对整个社会文明底线的考验。
四、监管盲区:跨国执法的 “无力困境”
跨境旅游的特殊性,让监管陷入尴尬境地。中越虽签署旅游合作协议,但跨境投诉处理机制尚未打通,游客投诉退款率不足 10%。即使在国内,部分旅行社也因违法成本低而有恃无恐,如北京颉远国际旅行有限公司多次被投诉,仍未受到实质性惩戒。跨国执法涉及不同国家的司法管辖权、法律差异,程序复杂且耗时,导致对无良旅行社的追责困难重重。行业监管的滞后与跨境协作的缺失,让这些旅行社在灰色地带肆意妄为。
反思批判:监管的缺失与跨国执法的无力,是跨境旅游乱象滋生的温床。相关部门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跨境旅游监管体系,对无良旅行社的惩处力度远远不够,使得它们有恃无恐。这种监管的失职,不仅是对游客权益保护的不作为,更是对旅游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。跨国协作的不畅,暴露出相关方面在推动旅游行业健康发展上的行动力不足。当监管成为一纸空文,当规则无法约束恶行,跨境旅游市场如何能走上正轨?这背后,是对监管部门责任与能力的深刻拷问。
给游客的建议:如何避开跨境旅游黑洞
· 签约前核查资质:选择有正规资质、口碑良好的旅行社,查看其过往评价与投诉记录,避免选择低价陷阱团。
· 细化合同条款:明确行程安排、住宿标准、购物安排等细节,将口头承诺写入合同,避免模糊表述。
· 留存证据:行程中保留好各类票据、沟通记录,遇到问题及时拍照、录音,为可能的维权保留证据。
· 购买保险:选择包含境外紧急救援、财产保障、法律费用补偿的旅游保险,降低风险。
跨境旅游本应是探索世界的美好旅程,却因无良旅行社的存在,变成了充满陷阱与伤害的 “黑洞”。只有揭开这些丑恶现象,加强监管与维权力度,才能让游客真正享受安心、愉快的跨境之旅,让旅游市场回归健康与规范。